<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长安网群

        满洲里市以“三同”汇“四力”聚“五心”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2023-02-27 10:23:34来源:  责任编辑:王丹

          满洲里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呼伦贝尔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紧密结合边境口岸城市实际,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着力点与落脚点,高标准大格局统筹,全方位点线面推进,以“三同”汇“四力”聚“五心”,不断夯实治理基础,补齐治理短板,探索出了一条体现口岸特色的“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之路,为推进呼伦贝尔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坚持把社会治理

          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

          满洲里市聚焦聚力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把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纳入《满洲里市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任务,坚持把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落实,初步形成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发展格局,成为新时期口岸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坚持把社会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同布局

          近年来满洲里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向4个城区方向辐射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网。市云计算中心平台已通过国家云计算服务Iaas安全评估。截止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了迁移上云,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采集了115万余条数据,梳理目录总量186个。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全面投入使用,智慧法院网上立案656件、线上开庭854次,智慧检务开展远程提讯252次、远程开庭224次。公安视频大数据融合应用平台、视频专网边界接入平台、边境立体化防控系统等陆续建成,共接入一类视频专网资源6496路、二类公共视频资源3100路、三类社会视频资源11000路,实现警务信息化以服务实战为导向,切实加强了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出租车(公交车)调度管理中心平台项目建成,切实提高满洲里市智能交通水平。满洲里口岸通关情况实现了全面监控及通关数据动态显示,口岸联检部门共享、共用信息资源,提高了应急反应速度,确保口岸安全畅通。

          坚持把社会治理与“文明城”

          “卫生城”创建同推进

          近年来,满洲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创建有效融合,依托“魅力满洲里”“满洲里政法”等新媒体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制定《满洲里市民应知应晓文明行为“十不准”》,开展评选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宣传防疫人员优秀事迹、开展“最美家庭”寻找活动等,引导群众通过遵守市民公约规范文明行为。2020年以来共对全市3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工程,对29个小区的楼房本体及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时有序推进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内涝治理、平房区和背街小巷改造等工作,推动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党建引领

          以党群服务中心增强凝聚力

          全面推行市、街道、社区“三级书记”统筹社会治理的指挥体系。已建成1个市级综治中心,依托5个街道(镇)、20个社区和2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实行“市—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治理体系,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45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262件。

          注重强化队伍

          配齐配强政法委员以增强执行力

          全面配齐配强各街道(镇)政法委委员,牵头负责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并由街道(镇)平安办和综治中心专班重点推动。为切实发挥好综治中心的枢纽作用。坚持“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前沿的优势,突出基层治理,创新“枫桥”经验,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提出了“1+4”党建工作方法、“135”基层治理模式、“1234”工作法等,不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横向联动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以增强推动力

          加强法治建设,扛起依法行政之责。建成法治广场、宪法宣誓(普法教育)基地和全面依法治市宣传教育展厅,在社区开办“平安讲堂”,设立市人民法院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实行“三三四四”检察办案模式,开展“五老”进网格、设立金牌人民调解室等工作。推出全面开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等94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社区法务工作室覆盖率达到100%,获批呼伦贝尔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1个,自治区级3个,国家级1个。

          创新治理方式

          汇聚战“疫”精神以增强攻坚力

          通过三年的抗疫“长征路”,全市上下闻令而动、逆行而上,形成了“三级”包保和“五包一”责任贯穿成“线”,258个小区点长统筹协调在“点”,219支“党员突击队”,4000余名干部群众管控、服务在“面”的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市民主动性,建立“红色星火”志愿者队伍、“民生诉求服务群”、组建爱心车队、心理专家服务团队等,让疫情之下的满洲里更有温度。我们总结出了战胜疫情的四个“核心密码”,即政治上的坚定坚决、方法上的精准精细、行动上的果敢果断、落实上的善作善成。三年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效落实了“防疫情、保通关”任务。

          优化网格化管理

          暖心服务进邻里

          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为依托,全市共划分143个基础网格,专职网格员287人,兼职网格员418人,构建起“1+2+X”网格微治理力量,搭建由47家社会团体和56家社会服务机构组成的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举办满洲里市社会治理创新暨网格员素质提升培训班和新招录专职网格员培训会,进一步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提升网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组建了综治“微网格”工作群,为统筹网格力量、发布工作指令、分享治理经验、协调解决问题搭建了便捷高效的平台。

          强化治安巡防

          安心服务进小区

          夯实基层治理基石,进一步规范参与基层治理的队伍。从全市各行业选拔900余名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了“满疆红”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群防群控的钢铁防线。打造了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口岸城市落地生根的道北派出所,建立了立体化、可视化、智慧化的“套娃式”系列边境警务模式,警民联防联动工作进一步深化。建成1个智慧安防示范小区,打造一支1393人的楼栋长队伍,为社区治理添“栋”力,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

          舒心服务进社区

          近年来,满洲里市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多次召开满洲里市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多部门协调会。组建了政法干警社会心理辅导员队伍,社会心理服务室覆盖五个街道(镇)和21个社区。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专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助力高源社区工作服务中心依托“五社联动”相继开展了“以身作则 有效陪伴”家庭教育、“婚恋指导 亲子沟通”社区心理服务和“珍惜青春岁月 远离毒品诱惑”禁毒宣传等系列活动80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立心理辅导专家组,提供咨询服务并累计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培训三期,参加人员206人。同时,广泛开展公众心理健康宣传,印制发放《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15000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完善多元矛盾化解

          宽心服务全领域

          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探索信访工作“红、橙、黄三色管理”机制。依托市法援中心建成市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多调联动,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积极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健全涉外调解中心与多部门组成的“1+N”涉外纠纷联席机制,满洲里市律师协会已与俄蒙毗邻地区律师协会建立了合作平台,推动律师事务所在毗邻地区设立驻外机构,为双方公民、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在全区率先启动“两所联动”工作,规范9个专业性调解组织,重组3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2个金牌调解工作室,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力维护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创新志愿服务

          爱心服务全覆盖

          2020年以来,满洲里市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和品牌化,印发《满洲里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满洲里市志愿服务嘉许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各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建成率达100%,并成立了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推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平安治理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和广大志愿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全市现有社会团体47家,社会服务机构56家,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44903人,全市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50%,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9%,相继打造了“巾帼志愿阳光站”“金哈达助学”“爱传千万家”“边城拥军”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社会力量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活跃因素。

         友情链接